级别: 圖文專員
UID: 1519372
精华: 0
发帖: 911
威望: 101 点
金钱: 8321 RMB
贡献值: 77 点
注册时间: 2021-11-11
最后登录: 2022-08-13
0楼  发表于: 2022-02-09 00:30

30年前的无敌顶流,国人为它痴狂10年,这神仙阵容还会有吗?[27P]

  [font=][color=]


  

01.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奖牌数名列第四。邓亚萍拿下第一个奥运单打冠军,伏明霞拿下最年轻冠军。凯旋晚会上,一曲名为《水手》的歌打动所有人。尤其那几句歌词,瞬间传遍92年的大街小巷:



他说风雨中
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
至少我们还有梦


从此,内地知道了一个叫郑智化的歌手。



《水手》是郑智化在浴缸里写的。他患有小儿麻痹,百折不挠。90年代,他拄拐唱歌的样子激励一代人。天南海北的青年,拿着磁带反复听《水手》与《星星点灯》。1993年,这两首歌在央视小品《追星族》里,又被蔡明唱了一遍。





「你们猜右边这个是谁?」
  



那时,内地男女刚明白什么叫追星。他们加入这场浩大的“民间运动”,全是受港台流行文化影响。这也不能怪他们。1992年前后,港台流行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留下了无数经典旋律。



尤其是1992年,在华语乐坛历史上,可谓承上启下。直到人们走到千禧年,回头才发现,原来90年代乐坛的盛景,都是那年埋的彩蛋。



那一年,不但有郑智化到内地,一支叫Beyond的乐队和一个叫草蜢的组合,也到内地开唱。在北京,草蜢唱慢歌时,人们点燃打火机在台下摇曳。这一幕,草蜢16年后再去北京,还记得清清楚楚。



香港有人来,台湾也有。那年,滚石出马,李宗盛带队北上。牛逼如李大哥,在陈淑桦开唱前,临时创作了一首唱哭无数女人的不朽名曲,《问》:



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
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




90年代,不知多少人用此歌抚慰心伤。



不过在信息闭塞的1992年,他们并不清楚,港台两地的华语乐坛,正上演着轰轰烈烈的时代传奇。



一句话,那是个神仙打架的年代。














1992年,张国荣隐退,梅艳芳在红磡连唱30场。天王、天后退场,给90年代新人留下舞台。这年,香港上演了两场交班大戏。



前一年,张学友的《每天多爱你一些》横扫排行榜,成为求爱必杀器;刘德华带着五张专辑卷土重来,《谢谢你的爱》成生涯代表作;黎明一首《今夜你会不会来》打动万人心扉;郭富城摘下香港电台“最有前途新人奖”。



旧王隐退,新王当立。92年十大劲歌颁奖礼,四人登台,一块牌匾从天而降,上书“四大天王”。这个被《东方日报》封的名号,从此开始横霸香港乐坛8年之久。整个90年代的港乐,都绕不开这四个人。




02.
  

「香港乐坛天王交班」
  



那一刻,李克勤心头想必写满酸楚。



自1985年出道,李克勤一直想做王者。无奈“谭张争霸”,80年代没能轮到他,他只能靠演电视剧多唱唱歌。结果90年代,四大天王又来了。1992年,在拍《他来自天堂》时,其他艺人都走了,他还要躲在车里写主题曲。写着写着,天都亮了。李克勤心里很苦,还是把歌填完了。



这个歌,就是《红日》。



它是后来好多人去KTV必点的曲目,每个人都爱用它给自己加油打气: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
命运就算曲折离奇
命运就算恐吓着你
做人没趣味
别流泪 心酸
更不应舍弃


1992年,比起天王接班局面明朗,天后的角逐,有点迷雾重重。



最火的女歌手是叶倩文。80年代中期,她还身居二线。华纳把《祝福》给她唱时,她毫无感觉,结果大火。随后,《珍重》趁势追击,时至1991,一首《潇洒走一回》红遍两岸三地,又赶上内地92下海,歌里的“我用青春赌明天”成了一代下海人的口号。1992年,叶倩文的《情人知己》《曾经心痛》更是火得一骑绝尘。就在那年颁奖礼上,她对林子祥深情告白。



两人合唱的《选择》,成了90年代内地点歌台的必点曲目。



只要有新人结婚,你就一定能听见它。



也就在这年,在美国读心理学的陈慧娴,录了一张《归来吧》。离港前,因为《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暗斗,陈慧娴黑脸离场,扭身求学。但她到底放不下音乐,在1992年录了一首《归来吧》。据说她求学的地方被称为“雪城”,她便委托简宁填词,填了一首名作,《飘雪》:



又见雪飘过
飘于伤心记忆中
让我再想你
却掀起我心痛


这词,何尝不是她对香港的诉说?





这一年,林忆莲继续都市女性路线,推出《回来爱的身边》。就在大家以为天后会在她和叶倩文、陈慧娴中诞生时,一个叫王靖雯的姑娘从美国散心归来,推出新专。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入选十大劲歌金曲。



谁也没想到,后来统治90年代香港乐坛的,会是这个23岁的小姑娘。



依我看,主要是香港人不知道那一年,王靖雯在内地认识了“做梦乐队”的主唱窦唯。正因为跟内地滚圈走得近,她才决定做回自己,换回本名王菲。不过1992年的王靖雯,还没多少选择。去上曾志伟的综艺节目,她还得一边唱歌,一边把双手放进蜂箱里,供观众开心。





「1992年,天后的颜值很能打的」
  



而那年,不但王菲事业转折,周慧敏也迎来了春天。



周慧敏十几岁就想当明星,跟李克勤一起参加过新秀歌赛,连名次都没有。后来去电台做DJ,不满足,辞职唱歌。没想到时来运转,在和林青霞、黎明一通搭戏后,1992年推出国语唱片《流言》卖到30万张。由于她颜值太高身条婀娜,香港人还送了她一个很牛逼的称号:玉女掌门人。



玉女代代有,可掌门就一个。同年,她在TVB剧《大时代》中的演出,看得无数男人心疼。次年一曲《自作多情》,又成了劲歌金曲。



90年代,不知多少男生,是盯着周慧敏的玉女海报入睡的。



也就在这年,她在电台的好搭档黄凯芹,翻唱了一首名叫《愿把你心留》的内地歌曲。只是他演绎时,把词曲都改编了一下,更名为《晚秋》。这首歌后来又被毛宁拿去唱了一遍,同样在90年代火得一塌糊涂。



多少失恋男女在KTV里边哭边唱:



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
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















1992年,香港有天后争位赛,台湾也有一场“战争”,来自一对老冤家。



80年代民歌运动下,催生了段氏兄弟的“滚石”,合伙人吴楚楚、彭国光中途出走,又成立“飞碟”。从此地有滚石,天有飞碟。这两大唱片巨头,始终你来我往。1992年,四大天王册封时,滚石最红的是周华健。



由于周华健专辑在亚洲卖得太火,因此被称为“天王杀手”。这一年,他出了张全英语专辑,居然创下台湾销售纪录。头一年的《让我欢喜让我忧》更是把他推向顶峰。因此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摆渡人。



但要论日后影响力,这首单曲,应该比不上飞碟的那首《大海》。




03.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1992年,张雨生退伍回到飞碟唱片,急需一首续势之作。飞碟老板就找音乐人陈志远定制。陈志远很忙,就让做编曲的陈秀男去写。



陈秀男没有辜负陈志远。《大海》爆红后,被误传为是张雨生纪念溺水的妹妹。其实当年张的个人心思,早不在纯流行上,他自己操刀的专辑,已充满实验风。可是《带我去月球》卖得并不好。罗大佑甚至评价:



“他用这张专辑,埋葬了之前《天天想你》积攒全部的号召力,但他义无反顾。”



当时张雨生一直想做更多元的音乐,但收效甚微。直到他遇到一个人。那就是92年参加“五灯奖”歌唱比赛紧张到忘词的张惠妹。数年后,张雨生看到张惠妹的表演,立马觉得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



于是亲自为她创作了那首《姐妹》。



张雨生也因此成为百万唱片制作人。



而为对抗飞碟,1992年,另一位百万制作人李宗盛,为林忆莲写下《当爱已成往事》,由此开始一段情缘。同年,又把《爱的代价》送给张艾嘉,让90年代青年的歌词手抄本里,多了句“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长大”。虽有这两首名曲,但坐拥郑智化、张雨生的飞碟,一点不怕。



他们手上,还有一张大王牌。



那就是横扫亚洲的林志颖。





早年吴楚楚离开滚石,创立飞碟,就是嫌滚石太人文,不够商业。由于会包装偶像,80年代滚石高举人文大旗时,飞碟在商业上狠狠压制。1988年,宋文善为做节目,挖掘出吴奇隆、苏有朋和陈志朋,组成“小虎队”。



这个模仿日本偶像打造的青春团体一出道,就贡献出《蝴蝶飞呀》《红蜻蜓》等名曲,一首《青苹果乐园》,成为无数80、90后的回忆。1991年,他们入围金曲奖。随后开启巡演,每到一处,少男少女为之癫狂,公益专辑《爱》全亚洲卖破200万张。1992年,他们登上了春晚。



身处巅峰时刻,陈志朋却要去服役了。



小虎队不得不临时解散,吴奇隆也为陈志朋写下名曲《祝你一路顺风》。



就在大家以为飞碟没偶像牌打时,他们签到了在学校里演舞台剧的林志颖。



1992年,林志颖出道仅2个月,席卷全亚洲,一首《十七岁的雨季》如飓风扫荡。不久,年满18岁的他成为年纪最小去红磡开个唱的人。三年里,他演了10部电影,7张唱片卖了1000多万张。因此被称为“小旋风”。



这也就是电影《旋风小子》的由来。





「18岁,红磡上的林志颖」
  



不过林志颖的爆红,只针对年轻人。1992年,成年男女最钟情的,另有其人。



头一年,因上节目拒绝整蛊,孟庭苇被公司雪藏半年。可之前那张《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一卖就是50万张,全亚洲突破千万张,公司实在舍不得让“月亮公主”离开舞台。于是这次,他们给了孟庭苇参与制作的权力。



结果在“垃圾堆”里,月亮公主翻出一首被别人抛弃的歌。



那就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张专辑,全亚洲同样卖破1000万。



3年后,孟庭苇登上春晚,唱了那首如泣如诉的经典: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一朵雨做的云…















1992年,也是内地音乐奠基之年。



没有1992年发生的那些事,就不会有1994年的“广州新声代”“校园民谣”和那场可以被载入华语音乐史册的“红磡·中国摇滚新势力”。



那一年,老人南巡定调,人们纷纷下海。在春风吹拂下,在北京最贵的涉外公寓写字楼京城大厦,正大国际音乐制作中心成立。它是内地首家中外合资唱片公司,请写《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孙仪来当音乐总监。



同年,先科也成立唱片公司,做晚会歌手。



但比起这两家,更重要的是另外三人。



1992年,Beyond离开宝丽金签约华纳,经纪人陈健添便北上创立“红星社”。不久后,他在黑豹的推荐下,签下了一个叫郑钧的人。



1992年,滚石成立北京分部“魔岩”。张培仁牵头做了专辑《中国火》,唐朝乐队和张楚顺利发片。《梦回唐朝》挤进了《人民日报》的销售榜单,《姐姐》唱得文青们一阵沉默。内地摇滚,第一次成功实现商业化。




04.
  

「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庭院」
  



1992年,Beyond的御用填词刘卓辉,北上成立“大地”。不久,大地发行艾敬的代表作《我的1997》。大地的音乐总监黄小茂,将其定义为“城市民谣”。为与之对应,后来发行《同桌的你》时,才强行定义出一个“校园民谣”。



那时候,中戏毕业的艾敬正在北漂,跟三宝、何勇厮混。大家鼓励她写歌。她一来劲儿,就把19岁之前的人生用大白线》。



也就是1992年,她第一次去香港。第二年,专辑发售,《新闻联播》前播了张元给她拍的MV。24岁的她,成了那一年最红的人之一。





同样是1992年,远在广州,为了包装歌手,音乐人陈小奇为“新时代影音”成立了一个企划部,包装起杨钰莹、毛宁,挖掘了陈明、李春波。



那时,杨钰莹已经靠《我不想说》走红。1992年,她的专辑《风含情水含笑》销量破100万,创造内地歌手记录。陈小奇觉得还不够,就把她和毛宁绑在一起营销。1992年,为了争夺一首歌的演唱权,毛宁和张咪发生争执。张咪惨遭“封杀”,毛宁却火了。陈小奇见状,给了他珍藏已久的《涛声依旧》。



同年,酒吧驻唱歌手陈明获得“广东省首届歌舞厅歌手大赛”冠军。陈小奇十分器重她的音色,忙把《寂寞让我如此美丽》送给她。





「还记得陈明的《快乐老家》吗?」
  



于是这一年,摇滚、民谣、流行,在内地唱片公司里播下种子,2年之后迎来爆发。由于外资和港台音乐人的到来,内地的音乐环境,一夜间变得好了起来。甚至黑豹乐队,还搞了一场全国巡演。在云南演出时,盗版《无地自容》放得满街都是。赵明义的衣服,被狂热粉丝扯破。



那一年,很多地方都搞起了卡拉OK唱歌大赛,甚至连单位也搞了起来。



在南方一家工厂里,戴军靠《故乡的云》拿到冠军,从此当了歌舞厅歌手。3年后,戴军一咬牙,跑去北漂,住进地下室里。



不久,大藏唱片挖掘歌手,把他叫过去试唱。



戴军也没抱希望,结果唱片卖了100万张。



那首歌,就是《阿莲》。
















除了唱片公司的音乐,1992年还有很多神曲,人们是通过电视听到的。



1992年,琼瑶的《六个梦》终于拍完了最后一个梦《青青河边草》。这是六个梦里拍的最辛苦的一个。剧组奔波8个月,先后经历酷热、洪水、大雪的考验。拍摄时,马景涛中暑,刘雪华受寒。由于是合拍片,剧组得到了内地诸多支持。南京夫子庙,甚至为他们禁街清场。



剧组所到之处,包括了南京、扬州、镇江诸多国家一级文物建筑。功夫不负有心人,电视剧一播出,红遍大江南北。作为第一个出现在台剧里的演员,小金铭成了一代观众的心头爱,成了90年代最火的童星之一。



1992年,电视剧主题曲《青青河边草》也跟着红了。




05.
  

「小金铭就是那年头的国民闺女」
  



但比起1992年拍的另一部剧的主题曲,《青青》还是差点意思。



虽然它们都是琼瑶剧御用女歌手高胜美唱的。



1991年,台视想搞个古装剧爆款,选来选去一大堆,最终挑中了《白蛇传》。



立项后,请来赵雅芝和在《碧海青天》里演过反串的叶童,一帮人拉到杭州,开拍《新白娘子传奇》。为保证收视率,公司还专门找美国人来做了特效。这部剧在台湾播出后,迅速掀起收视热潮。第二年,央视三套转播,内地观众们看一集想一集。整个90年代,它更是被重播无数遍。



这剧为什么吸引人?看看阵容就知道,导演夏祖辉,曾是大导演李翰祥的副手。编剧贡敏、何冀平,都是电影编剧。后者日后也不是很有名,只是编剧了《投名状》《龙门飞甲》,靠《明月几时有》拿了金像奖最佳编剧。



至于影视配乐,那就来头大了。



那是台湾乐坛元老级人物,左宏元。左大师有戏剧底子,去台湾搞音乐,跟邓丽君他爸是世交,一手带邓丽君入圈。琼瑶电影火爆台湾时,他是御用配乐,捧红了凤飞飞。他的女儿左安安,想必S·H·E的歌迷都很熟悉。



当初台视求着他去给电视剧写配乐。他大手一挥,写了《渡情》。由于配乐太好听,公司又求他变调成主题曲《千年等一回》。至于电视剧里的唱段,那都是左大师亲自操刀,根据黄梅戏变调写出来的。





90年代暑假,你走在任何一条街上,都能听到左宏元的配乐。



每个披着卫生纸或白纱巾扮演白娘子的小女生,都会来一句:



西湖的水,我的泪
我情愿和你化作一团火焰
哈啊哈啊啊,哈啊哈啊啊


此外,1992年前后,你还能听到一首名叫《失恋阵线联盟》的歌。



那一阵,《家有仙妻》在台播出,引入内地后,把大家看得茶饭不思。94年孙兴去天津做活动,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大喊“沈公子!”。由于此剧爆红,无数人喜欢上了草蜢,爱上了《半点心》和《宝贝对不起》。



草蜢由蔡一智、蔡一杰和苏志威三人组成,自小是玩伴。1985年,他们跟周慧敏、李克勤一起参加新秀歌唱赛,没拿到名次,却被梅艳芳看中,收作徒弟。在梅的提携下,成了90年代香港最红的唱跳组合。



各大颁奖典礼上,他们总是最佳。而排在第二个那个,是Beyond。





「草蜢的这支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1992年对Beyond而言,也是个转折年。



他们终于厌倦了香港的浮华,想回归初心,做更纯粹的摇滚。于是这一年,他们与宝丽金解约,出走日本。正是在那时期,黄家驹写出了一生中的绝唱,《海阔天空》。只是那时,他还没在内地封神。



那年,内地除了港台剧,还有一部剧深入人心。那就是改编自梁晓声小说的《年轮》。这部剧讲述了从60年代起,一群知青跨越30年的亲情、爱情、友情,展示了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绝对的现实主义范儿。每天,在这部剧的结尾,韩磊都会唱那首著名的《天上没有北大荒》:



问爹问娘问夕阳
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喊儿喊孙喊月亮
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1991年,为对抗港台流行,内地搞了个《新人新声》演出。学小号出身的韩磊上去唱《忘不了》,获得齐刷刷的满分,一举成名。



随后,他成了影视剧主题曲专业户。又是《天蓝蓝,海蓝蓝》又是《北大荒》。好多歌手还在歌舞厅看有钱人脸色时,他走到任何一处,粉丝前呼后拥。



1992年,中国唱片公司找他拍《深山里的汉子》,他说拍可以:



“你们得再搭一首歌让我唱。”



你们猜那首歌叫啥名字?
















转眼之间,就是2022年了。站在30年的节点上往回看,1992年神仙打架的日子,发生了好多对日后影响颇深的事件。



无论是“四大天王”册封,还是王靖雯杀回香港,开启王菲时代,无论是林志颖创造偶像风潮,还是内地的商业化奠基,都为华语乐坛在90年代的的繁盛,打下基础。甚至那一年,Beyond出走日本,飞碟被华纳收购,这些在当时看不出什么的事件,也为日后华语音乐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从这年起,香港的天王横霸排行榜,台湾的滚石阵营达到巅峰。1992既是众神归位的一年,也从侧面反应出90年代华语乐坛的盛景。天王、天后、玉女、偶像们交相辉映,令整个90年代音乐杂树生花。



这才有了80、90后们记忆中璀璨的华语乐坛。




06.
  

「我心目中的90年代第一神剧」
  



对于从90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永远忘不了深夜电台里的金曲,忘不了暑假天追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忘不了每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忘不了校园广播里的小虎队、任贤齐、刘德华,忘不了《倚天屠龙记》的《爱江山更爱美人》、《俩俩相忘》,忘不了琼瑶剧的《婉君》和《梅花三弄》…



一旦那些旋律响起,你仿佛就能穿越时空,置身在那个简单、纯粹的年代。前两天,云村搞了场“90年代复古村晚”,听到GAI唱起周华健的《刀剑如梦》时,我瞬间回想起小学时追剧的日子,那时几乎整天哼唱着: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恨不能相逢
爱也匆匆恨也匆匆 一切都随风
狂笑一声 长叹一声 快活一生
悲哀一生 谁与我生死与共


还有李荣浩演绎Beyond的《情人》,房东的猫唱《红蜻蜓》。时隔20年,这些歌听起来还是那么好听。这大概就是音乐的美妙与奇妙之处。它就像一个储存记忆的盒子。一旦打开盒盖,里面涌出来的,是一整个年代的气息。听到二手玫瑰演翻唱草蜢的《宝贝对不起》,听到黄龄旧曲新唱的《青青河边草》,我估计每个看村晚的80后,都会有点绷不住。多少会想起路边的音像店,想起用铅笔卷磁带的光景。



正因为有那些歌,在我们的记忆中,90年代才变得那么鲜活。





「这一版《倚天屠龙记》才是80后心头爱」
  



看完这场“穿越感”十足的晚会,我还专门跟在云村上班的朋友打听了一下,问咋想着搞这么一出。朋友说,主要就是觉得90年代太璀璨了,不强调流量,就是拼了命做好音乐,音乐质量,永远排在第一位。邀请这些音乐人来重新演绎,一是想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一下90年代华语乐坛有多强,二是抱着致敬之心,感激当年的音乐人,留下了这些经典的旋律,陪我们成长。



云村那位朋友的原话是:



“90年代,我们不是拿资本和流量衡量一个作品,而是用作品本身去衡量。这个东西很难替代。这个时代一样需要。”



此言委实不虚。90年代为我们留下太多经典。以至于有人说,80后这一代,简直是被神作给喂大的。在一切还未唯流量论的日子里,我们守着电台、电视机,买着磁带、CD,遇到太多感动。不过要我说,咱们不光要感谢90年代的音乐和音乐人,也得感谢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唱片公司。



90年代,也是它们最辉煌的日子。



那时候,宝丽金在香港“一手遮天”。从拥有初代歌王许冠杰开始,旗下坐拥一代代天王、天后。70年代短期签过还没红的张国荣,后来签下歌王谭咏麟,发行了《爱的根源》、《雾之恋》。另外还有徐小凤、陈慧娴这两位天后级撑场。组合方面,一手草蜢,一手Beyond,简直不要太风光。



等到90年代,宝丽金更是拿下“四大天王”里的三个,横霸香港乐坛。回看那些年,什么《千千阙歌》、《真的爱你》、《沉默是金》、《光辉岁月》、《飘雪》、《吻别》、《容易受伤的女人》…哪首不印着“宝丽金”三个字?





「统治香港乐坛的宝丽金」
  



而在台湾,“飞碟”“滚石”双星争辉。拥有“五陈二李”这支黄金创作队伍保驾护航,在商业为先的理念下,飞碟一度是华语乐坛的爆款制造机。男歌手里,它有王杰、姜育恒、张雨生、郑智化、郭富城,女歌手里,它有苏芮、蔡琴、黄莺莺、王芷蕾,要流量有流量,要内涵有内涵。



尤其在青少年偶像制造上,飞碟可以说是远见颇深。打造的小虎队、林志颖,直奔日韩,比后来的小鲜肉们早了十几年。



像什么《一场游戏一场梦》、《跟往事干杯》、《天天想你》、《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再回首》、《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青苹果乐园》…随便从飞碟歌单上挑十几首出来,都够80、90后们听到泪目。





「飞碟黄金阵容」
  



至于滚石,之前我写过「滚石40年」,就不详细展开了。有李宗盛、罗大佑、小虫、陈升这样的金牌制作人,追求人文和商业平衡的滚石,网罗太多优秀歌手,陈淑桦、周华健、赵传、齐秦、刘若英、任贤齐…台湾第一张CD,是滚石做的,第一张百万专辑,是滚石发的,最后的荣光,也是滚石守护的。



从《回声》到《梦醒时分》,从《我是一只小小鸟》到《爱如潮水》,从《之乎者也》到《天涯》,从《刀剑如梦》到《北京一夜》,从《我是女生》到《挪威的森林》。无论摇滚还是流行,是人文怒吼,还是都市心情,是软糯公主心,还是浪子沉浮曲,滚石可谓包罗万象,真是应了那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滚石。”





「影响一代人的滚石」
  



除了三大巨头,彼时港台乐坛,还有坐拥张国荣、梅艳芳两大巨星的“华星”,演绎近10年的“绝代芳华”。还有一手捧红伊能静的“飞鹰”,在刘文正的牵头下推出三姐妹。也有以影视歌曲打头阵的“上华”,在左宏元的带领下,送出高胜美、李翊君、孟庭苇三大王炸,留下一大片琼瑶剧金曲,黄安、许茹芸这些影视唱将,也都是“上华”的贡献。



此外,还有娱乐、点将、百代、丰华…这些90年代听来耳熟的名字。在一张张CD和磁带封面上,你总能找到它们的logo。



没有它们,又哪儿来华语音乐盛世呢?














当然,那些灿烂光景,归根结底还是要说到我最爱讲的那两个字:时势。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宝丽金也好,飞碟、滚石也罢,能够铸此辉煌,离不开它们赶上了唱片工业最好的时光。



首先,CD代替黑胶,技术进步,产量提升,其次,港台经济飞升,直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再次,国外成熟的偶像工业被顺利移植进来,让听众为之疯狂。



以香港为例,1984年搞“谭张争霸”,其实就是唱片公司的一次“阴谋”。谭咏麟、张国荣本没有恩怨,但为刺激双方粉丝,公司和媒体故意掀起风波,也成了那时代最好的“偶像话题”,直接转化成唱片购买。两大巨星退位后,香港又赶忙推出“四大天王”,把这一招推向顶峰。




07.
  

「天王对决,催生粉丝经济」
  



随着经济崛起,1988年,白金唱片共计60多张。此后,一个歌手如果只卖十几万张唱片,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同时期,演唱会从1983年的18场,递增至1989年的129场,观众从15万人次,增至135万人次。



随着90年代卡拉OK的兴起,更是加了一把火。买碟和看演唱会的人剧增。于是乎,1992年(注意,又是这一年),徐小凤创记录地开了43场演唱会,次年,张学友的一张《吻别》,全球销量卖到四百万张。紧接着,香港整个唱片产值冲到了18亿,创下一个空前绝后的数字。



台湾、内地,也一样。滚石鼎盛之时,周华健的唱片动不动全亚洲卖到千万张,陈淑桦、赵传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东南亚。张惠妹被张雨生挖掘后,唱片一出手就是100万张。那时的顶流,出道即巅峰。



在内地,1991年,张咪的《公关小姐》卖破500万张。唱片公司一个个贼有钱,“新时代”的年会,掏30万请刘德华去唱堂会。卡带都是一车皮一车皮地被运往全国各地。当年进音像公司上班,那都是要走后门的。





「音像店,一个时代的记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歌手海报挂满大街小巷。当时太平洋、新时代、白天鹅和珠海湾仔组成南方音像集团,每年订货会上,一个品种,至少1000箱的量,一定就是几十万盒,追加量也是十万起步。



鼎盛时期,广州唱片公司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00家。



有人批发唱片,就能成亿万富翁。



像太平洋这种级别的,从策划、录音到包装、发行,一年到头24小时轮轴转。



那副盛景,今天听数字音乐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然而,因为传统工业时代,唱片公司具有垄断性,红火之下,亦有暗流。



那时,唱片公司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足以影响一个音乐人的人生沉浮。



1992年那拨音乐人里,就有大量案例。



在台湾,张雨生的《大海》成为一代人的怀念,却不是他本人最喜欢的歌。张雨生极富音乐想法,但《带我去月球》和《卡拉OK·台北·我》并不为人接受,最后只能在《口是心非》里,达成和商业的妥协。要不是因为挖掘张惠妹,为她打造出一张《姐妹》,张雨生多半会含恨而去。



张惠妹呢,赶上了唱片工业黄金时代,跟随张歌神的纪录,一出道唱片就卖破百万张。后来转投华纳,专辑一旦赔钱,宣发费用却说砍就砍。



当时为了做宣传,唱片公司和电台、电视台都有合作关系。港台明星,都要上节目“整蛊”、“扮丑”。孟庭苇在事业顶峰时,不想上电视去作践别的明星,导致跟公司闹僵。后来,她甚至放弃1500万的高价合约。




08.
  

「张惠妹赶上了唱片业的好日子」
  



在香港,此风就更甚了。



黄家驹就是因此而出走。



1991年,表面看起来是Beyond的巅峰年。实际上,这一年他们演电影、上综艺、录节目,耽误了很多功夫。尤其要跟草蜢搞对垒节目,以此刺激流量,使黄家驹身心俱疲。他们想做一张双面CD,一面照顾市场,一面做纯粹摇滚。还是不行。黄家驹只能写《喜欢你》这种迎合市场的歌。



早年他们出道时,签小公司。香港只有几家电台,都跟宝丽金这样的合作。电台的打榜位置,都留给他们,小公司根本没有话语权。Beyond无奈,只能投靠大树。后来去日本,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没想到在日本,家驹还得上综艺。



唱片工业体制下,公司永远话语权最大,你必须配合公司去表演。





「黄家驹上综艺,帮歌迷涂口红」
  



在内地,一样有残酷和伤心。



戴军唱《阿莲》,红遍全国。结果第二张唱片,只卖三万张,第三张没人买,公司把CD拉到塘沽去填海。后来戴军离开音乐圈,转型成为主持人。今年他到云村村晚做主持时,年轻乐迷才知道,原来他还是个歌手。



1992年去广州跟陈小奇接触的黄绮珊,更惨。黄妈当初在歌厅驻唱,是亚洲级大神嗓。结果一路被忽视、被不看好,在唱片工业那么强盛的年代,居然没掀起任何波澜。后来只能去改行做生意。



唱片工业下,公司主导一切。歌手只能上门求发片,类似的遗憾还不少。



比如在村晚上唱《宝贝对不起》的二手玫瑰,主唱梁龙当年立志干摇滚。在北京,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没一家愿意理他。



最后,梁龙只好灰头土脸回哈尔滨。





「龙哥活生生给逼成了美妆博主」
  



因为那时候,摇滚这种小众音乐,早就完全不赚钱了。而对唱片公司来说,不赚钱的唱片,做了都不划算,你是二手玫瑰也好,是张雨生也罢。唱片工业的重渠道、重生产,担负不了你们小众的品味。



哪怕你是张惠妹、戴军,公司也不会在你身上做赌注。音乐人只能被动接受。



张雨生的妥协、孟庭苇的倔强、张惠妹的困局、黄家驹的出走,以及黄绮珊、梁龙的遗珠之憾,只是唱片工业下无穷暗流的冰山一面。



在这座冰山下,不知还有多少失落。














估计唱片公司们没想到,变革来得如此之快。



转折发生在1996年。



那一年,中国内地的唱片销售量每年开始以40%左右的份额下降。



为何?两个字:盗版。



CD大大降低了盗版门槛,质量还比磁带高。彼时,两岸三地的唱片公司被盗版搞得苦不堪言。为此,文化部联合广东省文化厅,特意在广州机场路盖了一座音像城,号召全国音像出版社入驻,做正版发行。



1996年,被高晓松忽悠开公司的宋柯还很乐观。结果朴树的《我去2000年》一发,市场上立马出现了50多种盗版。麦田穷得要靠宋柯打麻将赢钱才发得出工资。后来实在干不下去,就把公司卖给了华纳。




09.
  

「全国各地,都有盗版一条街」
  



而这,也是港台唱片公司的命运。



同样是在1996年,飞碟寿终正寝。本来华纳在1992年就收购了飞碟股份,但双方经营上产生龃龉,彭国华拉起队伍,自立“丰华”,捧红张惠妹。时至1996,华纳全资收购飞碟。这两个字,从此成为历史。



3年后,环球斥巨资收购了宝丽金。宝丽金旗下还有新艺宝、宝艺星、上华、福茂等子公司。环球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



最终,只剩下滚石一家硬扛。



如果盗版、外资还不够致命,那么1996年发生的另一件事,可谓杀人诛心。



那年,中关村树起一块广告牌,上书“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



短短3年后,一大帮音乐网站成立,中国网民可以免费试听和下载数字音乐了。又过了两年,乔帮主发布了一款口袋大小的音乐设备,iPod。



与此同时,广州的唱片公司从100家萎缩到20来家。时至2009,连影音巨头“新时代”也撑不住了。随着互联网和数字音乐的普及,传统唱片工业被彻底瓦解,唱片公司的垄断权和话语权随之崩塌。





「一块划时代的招牌」
  



互联网的到来,直接革了唱片公司的命。整个音乐环境,由此改变。



在最早的蛮荒时期,大量粗俗的网络歌曲流传甚广,诞生了一批趣味不高的神曲。这些神曲甚至能跟以周杰伦、潘玮柏、林俊杰为代表的华语乐坛最后一波唱片音乐人分庭抗礼。但最终,传统唱片敌不过大势。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传统唱片工业瓦解后,互联网崛起,也给了很多草根机会。早期的PC网络神曲时代,诸如慕容晓晓、香香这样的歌手,终于能出头了。放在以前,他们可能连唱片公司的大门都进不去。



彼时,互联网对音乐环境最大的改变,就是创作者、演唱者,可以直接绕过工业巨头,跟消费者对话。许嵩、香香,都是这时期的受益者。



还有一个好处,当年没有市场、难以走量的小众、独立音乐,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互联网的连接属性,突破了传统工业的渠道分发。以前你搞个小众唱片,走实验风,都不知道卖给谁。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小众音乐,同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受众。





「12年前,万青还靠自来水吆喝」
  



像前年万青新专在云村上销售额卖破1100万,这种事要放在90年代,董二千估计做梦都要笑醒了。梁龙老师要是早点赶上这一波,也不用回哈尔滨做保安啊。移动互联网起来后,随着云村、碎乐、街声这些平台崛起,不断推出各种扶持计划,对独立音乐人而言,对原创音乐而言,都是好事。



虽然不能指望一个平台把问题解决,但至少,这些扶持计划推出,可以给小众、原创音乐和音乐人以希望,建立起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



另外,唱片工业瓦解后,音乐人也不用看公司脸色了。



当年,他们只是生产者,话语权都在公司手上。而现在,一个成熟的音乐人,可以把自己当成IP来经营。当初唱片公司掌握着生产链,让你干啥你干啥。有了互联网,就没有“雪藏”这一说了。



行业的权力结构,就此改变。














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发展10年有余。从网上流传出来的,早就不是《QQ爱》《老鼠爱大米》这种垃圾歌。即便早年被嘲笑的凤凰传奇,你看这几年的口碑,那也是蹭蹭往上蹿,成了00后们的心头爱。



然而,由于音乐的制作、发布门槛降低,还有大量粗制滥造的口水歌泛滥。



在传播更加迅速的短视频时代,好多烂歌,你抄我我抄你,用几个简单和弦就发到各大APP上卷流量,搞得大家对华语音乐失去了信心。



对此,音乐平台也在思考这件事。他们也在想,都说华语乐坛不行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为什么技术进步了,能成为经典的旋律没了?




10.
  

「郑钧老师的精彩发言」
  



其实云村那位朋友道出了某些真谛。遥想当年,唱片公司强势归强势,但人家旗下有那么多优秀制作人,有李宗盛、陈升、张雨生和“五陈二李”,有完善的制作体系,尤其有对音乐的敬畏和对内容的精心打磨,才搞出那么多经典。



所以问题在于,是流量为王?还是内容至上?



是迎合粗粝的趣味,还是主动引领审美?



对此,音乐平台们不但思考过,还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比方说去年,云村搞了一大堆音乐企划,就是在回归90年代“内容至上”的传统。像以“追忆黄金年代,致敬经典之声”的特别企划《恋恋记事簿》,翻唱《追梦人》、《独家记忆》等经典。还有经典翻唱企划《青春重置计划》、非遗企划《不曾遗忘的符号》、女性力量企划《女子力》,就是从90年代唱片企划中借鉴策略和灵感,把好的传统内容打造体系,嫁接进来。



这不,年末岁初,云村还邀请了五组音乐人,继续推出“在异乡”特别企划。对“在异乡”进行主题创作,收获一片好评。其中张玮玮的《2020》,是其十年来首发新作品,把老狼、左小祖咒、周云蓬狠狠感动了一波,连忙推荐转发。



可见流量时代,好音乐依然有它的位置。



特别是看完前几天那场村晚,再次听到那些90年代的金曲,我算看明白了:



别光哀叹现在音乐不行,你们得从前辈身上找力量啊。



当然,这是一种起步,一种姿态,一种期盼。肯定不能指望一上来就诞生一波经典,但至少音乐行业应该顺着这份打磨内容的心去努力。



否则以后真得烂下去了。





「云村《恋恋记事簿》企划」
  



李宗盛当年痛批,说很多音乐人在“喂猪”。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骂听众,后来才知道,说的是创造者没有创作自觉。



这不禁让我想起云村复古晚会上,特意插入的那首《乐园》。是网易音乐人海尾巴和网易音乐人训练班的学员徐佳佳合作的。云村朋友说,他们安排这首歌,也是表达一种期待和努力,希望能为音乐人打造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以“内容至上”为导向,造出一个音乐人和乐迷的共同乐园。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姿态,包括整场晚会,重现金曲光彩,至少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该用猪食去喂养听众,而要回归音乐“乐园”。





「老李已经“绝望”了」
  



差不多十年前,丢下一句“唱片已死”,宋柯扭身去卖了烤鸭。业内引用此话,一片哀嚎。后来宋柯又专门发了条微博说,我说是唱片死了,没说音乐死了。CD代替黑胶,数字代替卡带,一切都只是载体变化。



乐评人李皖也说,音乐是不会死的。



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做音乐。



依我看,早点抛弃流量至上,回归到内容本身,才是华语音乐的正解。














1996年,传统唱片工业遭遇转折。



也就在那一年,周星驰带着电影《食神》卷土重来。之前,他因为《大话西游》的失败,公司破产。在《食神》里,钟丽缇出场时,星爷特意插入了一曲经典的的《初恋》。这首歌,也是90年代的鲜明印迹。



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的听众而言,1992年神仙打架留下的经典旋律,那些让我们感动、追怀的歌词,那些以周慧敏、林志颖、黎明、刘德华、张雨生、Beyond为代表的90年代青春倩影,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初恋”呢?




11.
  

「女神终有告别日」
  



岁月悲欢,流光纷纷,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当年那些收藏卡带、明星海报、贴纸的少年,都已步入而立,那些播过《选择》《心雨》的地方点歌台,都消失在了时光中,但我想,这篇文章开头列出的那些歌曲,当它们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还是会被击穿,仿佛时光倒流…



然而怀念归怀念,一个人要往前看,音乐亦然。



唱片的辉煌已然落幕,再怎么追怀,也难重温旧情。当下该思考的,是在这个时代,如何留下美好的颤音。去年的《恋恋笔记薄》企划里,回春丹乐队把林志美的《初恋》重新演绎,大概也是在提醒这个时代的乐迷:



“初恋很美,但我们更需要新的故事。”



1992年,转眼已是30年前的云烟过往。90年代那些轰轰烈烈的姓名,只能收藏在心间。站在崭新的音乐大陆上,人们需要记得“初恋”带来的温热与感动,也要将它化作往前走的动力,创造新的情思。



曾有一段时间,粗鄙的旋律和词作,一度背离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



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



总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