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圖文專員
UID: 1519372
精华: 0
发帖: 911
威望: 101 点
金钱: 8321 RMB
贡献值: 77 点
注册时间: 2021-11-11
最后登录: 2022-08-13
0楼  发表于: 2022-02-09 00:30

渔夫日记 喀麦隆现实题材电影[9P]

  [font=][color=]
麦隆女孩伊卡的结局是每一个人都想不到的。包括伊卡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觉得伊卡是一个可以从一而终的生活着孩子,但是最终她却被教育改变了命运。而教育在伊卡所在的渔村,本就是一个与贫穷相对立的选择。然而伊卡最终自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但是更多的伊卡却等待着更多的女老师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因为伊卡的故事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继续产生。





  

《渔夫日记》是一部非洲的喀麦隆电影,女孩伊卡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因为懂事,伊卡跟自己的爸爸关系非常好,然而爸爸却对伊卡的妈妈不管不顾,一直到妈妈死去,伊卡都看不到爸爸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直到有一天,伊卡的爸爸给她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伊卡的妈妈,而这段故事的核心就是始乱终弃,这一切开始于伊卡的妈妈接受了教育后变心了。





  

于是,教育变成了伊卡迈不过去的坎,伊卡的父亲不愿意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下一个“妻子”。于是,伊卡与教育有关的任何行动都被禁止参与。然而渔村的女老师发现了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并成功的为这个孩子埋下了成长的种子。但由于伊卡的伯伯和爸爸的阻挠,伊卡却被嫁了人。每天经历着煎熬的伊卡想要一死了之,但最终却放下了这个念头,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回答。





  

《渔夫日记》如同任何一部旨在描写教育与贫穷的话题的电影一样,真挚的故事采用了并不算快的节奏试图为我们讲述整个来龙去脉,而导演最后成功了,而伊卡最后也成功了。如果本片黑暗一点,伊卡最后以死去作为终结,或许那样才更符合“常态”,但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却在最后为观众们留下了一抹温存。虽然这个合家欢的结局有点审美疲劳,但是站在伊卡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结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结局。





  

贫穷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对立的话题,然而为什么我们周围却很少有这样的故事存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教育的代价或者说经费被大大降低了。之所以教育(这里说的教育指的是基础教育)很难在发展中国家被推行,原因很简单,因为贫穷的地区难以负担过重的教育经费。然而当教育免费的时候,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回答,但这个简单的回答并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施行。想想看,当我们的义务教育没有完全免费的时候,儿童失学率是不是很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是不是很低。因此,我们没办法完全将教育失败的责任归咎于片中所代表的任何一方。当他们的生活条件仅仅是满足于自身每天的需求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负担得起教育的经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伊卡的故事虽然励志,但是我们可以追溯一下这部电影中反应的问题的本源,本源是人们观念的束缚还是贫穷?都是,也都不是。伊卡的母亲为什么会在接受教育后思想大变,原因就在于她通过教育看到了别的世界之后,一下子不满足于现状了,然而教育可以给予一个人知识,但没法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困境。于是,这种冲突与现实碰撞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现象,最早在贫穷的地方接受教育的人最终都离开了那个地方,他们觉得自己的未来并不应该跟这个贫穷的地方进行捆绑。于是,本就不充裕的人才外流之后,贫穷的地方会更加的贫穷。而这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教育问题的本源。





  

因此,我们在伊卡这则故事中能看到什么呢?伊卡的父亲有错吗?当然有,但他的错并不占主要位置,在他的认知中,教育与自己被妻子抛弃划等号,而这也是真正发生过的,他只不过是遵从了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如何扭转像伊卡父亲这样的群体对于教育的态度,我们一方面需要将伊卡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另一方面就要将教育发展为一个为全民服务的体系,让这个体系成为日常,让这个体系成为一种习惯,且让这个体系走进更多的家庭等等,这就需要很多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投进去更多的精力。





  

我们国家过去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而这种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素质。试想一下,如果国家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话,那么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会成为优势吗?很明显不会。如果一个国家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没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仅仅靠着民众们自己发挥,那么他们自然会像是本片中的渔村的大部分村民一样的选择,因为他们依靠自身的能力根本无力改变。





  

《渔夫日记》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更是一个不过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的东西远比本片展现出来的内核要多得多。让基础教育不成为难题,这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的难题。